总结篇——北上,南下,西行,东漂——记录下这近半年的折腾
本文摘要
从1月15日回到杭州,到现在已有2个来月的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完成了《北上,南下,西行,东漂》系列文章的记录,而这篇总结,也是姗姗来迟。不得不说,对于一个创业
从1月15日回到杭州,到现在已有2个来月的时间,中间断断续续完成了《北上,南下,西行,东漂》系列文章的记录,而这篇总结,也是姗姗来迟。不得不说,对于一个创业失败者而言,将这些经历记录和分享出来并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失败者在面对事实的失败的时候,除去对结果的无奈接受,更多还要经历迷茫、彷徨、自我怀疑的种种情绪折磨。好在有朋友们和爱人的关心鼓舞,让自己一颗疲惫的心得到救赎,慢慢恢复平静。纵览这半年,从辞职,到找工作,到后面试图创业,再到最后的无果而终,中间累计经历了调味品、孕妇内衣、母婴超市、新疆食品和化妆品等项目,都是浅尝辄止,都没有能够真正做下去,什么原因?资金?思路?团队?执行?原因背后揭示的我们的什么问题?决心?魄力?能力?资源?这些背后的问题可能都存在,交叉着导致了我们最后的结局。对于这篇总结,或许重点应该在自我批评,但这个却只适合在自我层面去做,谨记在内心中就好,所以,在这里,就多谈谈创业过程中一些可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以期给自己给来者鉴。
1、 关于想和做
前面的帖子中有不少朋友指出我们创业过程中过于纠结,接触到的项目多,但却没有去深入,想得比做得多。关于想和做的思辨,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一句话“谋定而后动,谋不定则先动”,这句话也比较符合自己的性格,遇事先多想,想不清楚就先做,然后总结。事实上,在这近半年的几个项目中我也遵循着这个原则,没有贸然开始投资去做项目,也没有完全停留在想的阶段,才有了北上南下西行东漂的行走。想和做,是每个创业者都必经的修炼,那么怎样把握好度,既不因为少想了而贸然行动造成损失,也不因为想多了而踟蹰不前,对这个问题,后面也和一些朋友询问过,一些收获如下:
(1)看要做什么事情 这个问题第一次是跟 @吴冬-问道电商 大哥询问的,冬哥给我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盖茅屋和盖大厦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盖个茅屋,驱寒保暖,躲避风雨所用(比如去弄个小C店,挣点糊口的钱),那么是大可不必多想的,去盖就是,即便是塌了,也损失不大。但如果是盖个大厦,则需要选址、调查地质条件、画蓝图、做设计等等,前期准备的时间甚至比真正盖楼的时间还要长。显然,我和J以及L总想做的事情不是盖茅屋的事情。当然这里面有些心高眼高的味道,不可否认,用J的话说就是“一年挣这么点,不如我们三人去打工”,哈哈。
(2)看经历和能力 当时我们几个人是想挣钱,想挣大钱,想快速地挣大钱,这是心态问题,但这并不是我们停留过多时间在想这个阶段的主要原因,真正让我们踟蹰不前的,是我们资源与能力的缺乏,这直接导致我们的不自信。对所接触的每个产品项目,我们几人都没有过从业经验,对产品不熟悉,对产品的消费者和消费行为不熟悉。另外,脱离产品本身而言,我们的团队也欠缺营销层面精通于推广爆款的能手。这两个方面的欠缺,使得我们在面临多个产品项目时变得既没有思路又欠缺信心。关于这点,后面在看《大染坊》的时候深有感触,陈六子商业场上的几次智斗,展现给我们自信驱动下的魄力和果断,很多决定都是临时做出,没有过多思考,缘何?背后隐藏的是他对印染行业产品本身(可称全国第一印染专家)和销售市场的深厚理解,一个典型的反面对比就是那个訾文海了。或许,在我们这次创业中,我们就扮演着訾文海这样的角色。
(3)看魄力 如果要做的不是盖茅屋的事情,又欠缺经历和能力,再想也想不明白不得确定的情况下,继续考虑就是浪费时间了,很遗憾,当时我们就是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为什么?欠缺魄力!《大染坊》中陈六子也有不确定结果的时候,但他有魄力在那,“大不了我陈六子重新做乞丐”,而对于我们,我和J的年龄和家庭背景不可不说限制了我们冒险的可能,而L总近几年的经历,也让他对失败有所忌讳,这也直接导致我们当时对面前的项目,在项目前景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敢放手一搏。我后来跟J开玩笑说,如果有个人拿把枪顶着我们的脑袋逼着我们去做某个项目,兴许又是另外的结局,但,这毕竟只是假设。
2、 关于坚持与放弃
这个命题或许可以延伸到我毕业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从最开始的建筑工程工作,到后来的外宣专员、渠道专员和市场工作,甚至包括后面研究生的专业,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都是在做一些跨越的事情,放弃了之前的积累,选择了重新从零开始,显然成了同学朋友中最折腾的人。自己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走这样的路,为什么不能和大学同学一样好好地在建筑工程行业耐心地呆下去,为什么不在软件行业继续呆下去,自己究竟想要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安分?欲求过多?是,也不是。我也想在一个合适的工作上踏踏实实地呆下去,甚至终生。而关于欲求,似乎能给家人和女友一个可以的幸福就可以了,自己也没什么花钱的嗜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这样心浮气躁?后来跟前老板聊过一次,“过于理想化”是他给我的答案,对于事实和理想没有把握好平衡,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不经过渐修就想着悟道,这或许是以后的人生中需要好好去体验和践行的了。
3、 关于团队
团队是创业成功失败的关键,这是很多创业者分享过的经验了。一般去找合伙人,我们似乎更多关注得是能力的匹配和分工,在我们这次创业过程中,似乎也遵循着这样的逻辑。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的团队虽然谈不上完美,但也算是合适了,J有过实际电商项目的操作经验,我有团队管理和流程规范建立的经验,L总有资本和商业经验方面的积累,但最后却依旧走向了散伙的结局,什么原因?或许有这么几点:
(1)目标的模糊 和一般创业团队先有项目后拉人入伙的过程不一样,我们团队是几个人当时都没有项目的情况下走到一起的。前者团队的组成有个基础点,就是能够加入的人都是对项目认可的情况下加入的,不会在后面的合作中对项目本身这个目标产生分歧和怀疑。而对于我们,因为在开始并没有明确的项目目标,在后面寻找项目时就不可避免地因为各自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区别导致分歧,我想做的他们不想做,他们想做的我又怀疑,如此这般。
(2)领导力缺失 这也是一个和团队组成方式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上面说的先有项目后拉人入伙的,项目发起人一般自然成为团队领导。而对于我们,虽然某种程度上是J将我们几个人拉到一起,但项目目标的缺失使他自动放弃了领导权,而是从股本金结构上去确立L总的领导地位,但L总因为对电子商务行业天然的陌生和合伙公司管理经验的缺乏(J后面也说L总更适合于独打独斗的经商模式)也没有能很好地发挥出领导力。而对于我,虽然在后面J和L总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让我扮演主导角色,但因团队组成方式和股本金比例的因素也难符其实。领导人物的缺失犹如航船缺乏舵手,自然难免走向失败。
(3)团队心态 既然是创业,大家对成与败的风险认知和心里准备是具备的,但细致到过程路径,则有所区别。这里就从投入和收入角度来说,先说投入。J历经两次废寝忘食、披肝沥胆却兔死狗烹的淘宝店铺工作经历后,已经不想再继续曾经那样的经历,所以在L总入伙后,更多地希望借助L总的资源和资本来做事情,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以及可能的货源优势来更快地达到项目的成功,这暗含着对前期投入方面的需求。而从L总的角度而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项目投资经历使其倾向于前期投入谨慎(甚至是不投入,如广州那个项目),见效后追加投入的方式来操作。在收入方面,J相对不在乎短期收益,有口饭吃就好,但注重长期的可持续收益的空间,有事业感的因素在里面,否则“不如去打工”,而对于L总,则更倾向于短期产生回报然后快速复制的模式,重点在挣钱,而对于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什么样的公司关注较少,这也符合其一贯以来的经商思维。这两种心态的区别,一个直接体现是对于开店,J倾向于做天猫商城,而L总则想从淘宝集市店以及他那个不靠谱的**网做起。而在我,似乎是两者的折中,投入方面倾向于J的想法,收入方面则又更贴近L总的思维。三人的心态或许无所谓对错,经历的不同,价值观的差异而已,但也正因为这心态上的区别,使得我们在后面考虑待选项目时意见多有分歧,且难以协调,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导致最后散伙的因素。
4、 关于定位
对每个创业团队来说,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处去开辟自己的市场,这可以说就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只有定位好了,才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去做的。这里,就从公司的定位,事业的定位,个人的定位三个角度去总结。
(1)公司的定位 公司的定位或许可以这样描述,当我们将自己的名片递给人家时,人家一看我们的公司名称,就会问下: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在这次创业中,最开始的孕妇内衣项目中,我们几乎明确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一家内贸公司,但到后来,特别是L总加入后,这个定位开始模糊起来。在L总看来,我和J应该是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了,无论是建站,还是信息系统,还是代运营或网络代理都是可以做的,于是,一下子说要帮义乌这些商户建站(做另一个商派),一下子说卖ERP系统给这些商家(做erp软件的代理),一下子又去找几个品牌谈代运营(宝尊路线),还接触了东阳的一个电商园区招商项目(冬哥做的事情),如此种种,以至于在后面注册的时候,写出了我所见过的最长的经营范围,但终究是没有解决我们要做一个什么公司的问题。
(2)事业的定位 事业的定位初看起来好像与公司的定位有所重叠,都牵涉到业务范围层面,但事业的定位在我看来意义更深,它不仅解决公司要做什么事情,还确定怎样做这个事情,做事情要做到什么样的市场认可。比如同样是做买卖的,有的企业简简单单在卖,有的企业黑着心在卖,且坑且蒙,有的企业则在遵守商业道德的框架下不断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做成一家有影响力的企业。简单来说,事业的定位要去解决的是同样做一件事情,做一个业务,消费者为什么选择我们而不是竞争对手。对于这个定位,我们团队有过思考,但却没有深入,也就没有形成共识。
(3)个人的定位 一个良性的团队会基于团队成员各自的资源、经验和能力团队形成很好的分工,依据分工内容形成自己的定位。对于我们团队,我们似乎都没有找好自己的分工角色定位。比如当时谈广州化妆品那个项目的时候,我就考虑了,如果谈下来了,我们三人将如何分工呢?L总的长处在于厂家资源的丰富以及商业谈判,但以我们现有经历而言,不可能谈下广州那个项目后又让他去谈别的项目,如果他呆在公司,主要做什么呢?在J的方面,当时大部分精力被那个**网项目牵制,每天做着招聘面试的事情,广州这个项目虽然是我负责,但也不可能J完全不参与,那么J参与的方式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当时没有去认真对待的,但都会在后面的合作中反映出来。
5、 关于线上与线下
前面的帖子中,一些朋友问我们为什么一开始孕妇内衣项目是要从线下做起,用 @upoint 兄弟的话说是2012年做着1982年的事,这的确有点没有遵循SWOT分析的套路,但也不能说是没做任何思考就做了那样的决定,当时是怎样想的?大致有两点:
(1)对线下商业形态存在的认可 说这句话,并不是说对线上商业形态就持否定之见。毫无疑问,电子商务这些年的确极大地冲击着线下直销分销业态,但如果就此说线下商业形态会走向衰退与消亡,我也是不认可的。我相信线下商业形态会有它自己的变革路径,从货柜,到百货店,到超市,到大卖场,再到类似万达广场这样巨型的商业中心,线下零售业态一直没有停留过它的演变。我所能确定的是5年后、10年后,沿街的商铺并不会消失,但必定会有经营方式的转变。那么谁能更早接触和把握这种转变,我相信比之于那些在柜台后嗑瓜子、玩电脑游戏的小老板,无论是从知识结构、对互联网的认识、对新生事物的接纳意识方面,我们更有优势。
(2)相对比较优势 反过来,在电子商务领域,我们这个时候再去创业,无论是直销还是分销,都赶了个晚集。现在的电商,已经不是比耐力比拼命的时代,要么有雄厚的资本,要么得有高深的营销技能。团队中,J和小L虽然做过电商项目,却营销方面还没有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地步,比如说打爆款。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我们很难建立起相对于其他大多电商团队的一个突出优势,特别是在起步阶段,用一句话说就是,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保江山的团队(对一个已经迈过初创阶段的项目我们的优势能更好地体现)而不是一个打江山的团队。
参考上面两点,我们当时做出了切入线下的选择,也并非是要在2012年去做1982年的事情,而是想着要将机关枪带到三国。
全部的总结大致如上,最后借用下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忙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加速度JSUDO是一家专注于为企/事业单位的供应链提供数字化营销/服务的公司。JSUDO的产品线涵盖线上营销策划、商城开发、智慧园区、智能客服和企微SCRM系统,应用于营销推广-线上交易-销售管理-物流配送和服务支持等,致力于帮助企业开发更具投资价值的“数字”资产产品。
评论 (0)